今年已61岁的王吉堂万万没想到,时隔十五年,他会再次与杭州运河绿道结缘。
2007年,为申报世遗,杭州启动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保二期工程。作为绍兴当地的资深石匠,王吉堂与其他两位同龄工匠被请到了杭州,为沿河景观步行道铺设石板。
今年,为迎接亚运会,杭州启动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绿道(简称“运道”)提升工程。三位师傅再次受邀来杭,上演“我在运河边修石板”。
“此次运道提升工程两岸总长约30.4公里,拱墅区段总长约19.5公里,其中由拱墅区负责提升的约15.7公里。这当中既有历史遗产区段,也有现代城市风貌区段。”拱墅区住建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历史遗产区段中一半以上是老石板步行道,部分路段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塌陷和破损,“因此我们特地找到当年铺设这段石板路的工匠师傅,请他们用传统工艺来修复,力求最大限度保留老石板路原有肌理和历史风貌,然后提升步行体验。”
“迎亚运”大运河(杭州段)运道提升工程于今年2月15日开工。拱墅区负责提升的15.7公里,范围为石祥路至上城区界,其中文晖路至石祥路为历史遗产区段,主要通过“修缮补缺”保持原有传统风貌的特色。
大运河千载犹波,河面上每朵翻滚的水花都在诉说兴衰,河岸边每块饱经磨砺的老石板都凝固着一段历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每一块老石板都有其价值。
而这也给拱墅区运道的修复提升工作带来了难题。“世遗段的修复,没有现成的标准可以依循。我们既要从‘物’的方面出发,做好保护的文章,也要以‘人’的尺度考量,实现空间优化、步行体验提升。”
为此,拱墅区住建局与项目设计单位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在查找相关文献、咨询相关专家和多轮实地摸底的基础上,针对此次提升形成了一套老石板修复标准。
“我们秉持‘最小干预’的原则——结构层稳定的老石板,原则上不修;需要修缮的老石板,则严格遵守‘修旧如旧、保留肌理’的原则。”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一般两种情况下才做修复,一是树池周边起拱、松动严重,二是老石板破损、松动严重。”
关于如何修复,也形成了相对可控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如“老石板边缘凿毛,不能机切,需留缝1至1.5厘米,用中粗砂扫缝;经修复后相邻老石板之间高度差小于1.5厘米”等。
最小干预,需要以“原结构、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的做法实现。也因此,王吉堂等三位15年前参与过运道石板步行道铺设的老师傅,及另一位资深工匠一行四人被邀请到了杭州。
“这里变化很大,比当年更漂亮了!”故地重游,几位老师傅都很感慨、也很兴奋,“听说这次修复是为了迎接亚运会,我们干活也要更细致更用心。”
两根钢筋做成的撬棍、一副錾子手锤,和一个看上去很有年头的木榔头,就是王师傅一组带来的全部家伙。
“我们这行靠手艺,不用什么复杂工具,更不用机械。”王师傅用一口绍兴话,“别看这些工具简单,可都是跟着我们到处跑呢!瞧这木榔头,15年前我们铺石板路时用的就是它。”
修复现场,师傅们将结构不稳定、松动或者破损较严重的石板找出,用撬棍撬起挪开,手工凿平打磨,夯平碎石层,然后摊上专门拌好的砂灰,再将石板重新铺回,用木榔头一下下敲实、敲平。完成修复后的石板路面,平整度提高不少,脚感更舒适,排水透气性也更好,但外观和原样相差无几。
“我们全程手工,和切割机切出来的肯定不一样。”说起自己的手艺,王师傅语气里多了几分自豪。据他介绍,几位师傅大多数都是15岁就入行,四十几年一锤一凿练出的真功夫,且搭档干了几十年,默契很足,因此在圈里“行情很俏”,“有许多找上门来的活在排队等,这次听说是修复运河边的老石板,我们放下手里的活先赶过来了。”
现场监理看了老师傅的手艺后也纷纷点赞。“师傅们应该要依据不同石板大小、不一样的情况进行处理,靠的是他们对石材的了解和经验。这和标准化、模块化的铺装完全不一样,一般工人肯定做不到。”
古法匠心,带给市民和中外游客的,将是一条“修旧”更“胜旧”的运道石板步行道。
“我们将力求以‘绣花’功夫,在‘点’上精雕细琢,让大众在运道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辨识运河古貌、感受运河精神、畅想运河未来。”拱墅区住建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历史遗产区段除了做好老石板修复工作,还将对沿线历史背景和文化进行挖掘和梳理、对重要节点景观进行重塑和提升,呈现 “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韵、凸显 “市井味、烟火气”的市井气息、展现老杭州的风貌与特色。(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