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初,我约了我的好友、明势资本创始人黄明明在望京SOHO的咖啡馆见面。
黄明明是秦致的高中同学,也是汽车之家的投资人。我花了三个多小时,向他详细复盘了创办汽车之家的成功经验以及我们为何能够赢得最后的成功。黄明明一直耐心倾听。会面结束时,我告诉他,我打算辞去汽车之家的职务,再次创业。
黄明明非常不解,他说:“这是一家闭着眼睛都能达到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怎么舍得辞职呢?好歹再做一段时间吧?”
我回答道:“我可能在有生之年再造一个丰田,还有什么事比这个更刺激呢?!”
随后,我们商讨了出资计划:天使轮融资1亿美元,其中我个人出资6000万美元,剩下的4000万美元由黄明明负责筹集。除了明势资本外,秦致、樊铮也都参与了进来。
考虑到新公司在后续融资中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专业人士的帮助,黄明明还将多年老友、华兴资本CEO包凡介绍进来,成为投资人。
2015年7月1日,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宣告成立,我的第三次创业就此开启。
2015年11月2日,我微博发布了《打造一个电动车企业大概要多少钱?》是车和家的造车初步设想,全文如下:
李斌主导蔚来汽车,致力于打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电动车品牌,从目前的产品来看,其与特斯拉较为接近。而我主导车和家,目标是打造小而美的电动交通工具,目前市场上尚无可参考的企业。丰田、本田、日产、标致、雷诺、大众、奥迪等都曾有过类似雏形的概念车,但尚未真正落地。
尽管我们两人都是网络出身(两家公司都在纽交所上市),但与大多数互联网汽车创业团队不同,我们最先完善的不是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即人机交互系统,包含硬件、系统、应用、内容等)团队和造型设计团队。无论是蔚来汽车还是车和家,我们最先成规模的团队是供应链和制造团队,和技术、工程和研发团队。
供应链和制造团队的核心负责人均具备从零开始主导建造年产值千亿规模工厂的经验,且拥有牢固的供应链人脉。技术、工程和研发团队的平均工作经验都在十年以上,参与过多款量产车。尽管造车的难度极高,但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程度也非常好,找到对的人,很关键。
互联网行业外的人如今都喜欢说“互联网+”,但汽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业产品之一,单说HMI软硬件系统的复杂程度就不亚于任何手机,而HMI最多也只是汽车的十分之一。所以,在我们看来,就没有什么“互联网+汽车”,只有清晰地认识到本质是“汽车+互联网”,才有机会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汽车是基础,互联网是锦上添花和帮助提升效率的工具,只有先有高品质的车,其余的才有意义。
至于互联网公司喜欢说的“羊毛出在猪身上”,想要卖车不赚钱,通过服务和增值来赚钱,这在电动车领域是不现实的。电动车由于传动结构更简单,少了大量油液的更换和保养,售后和保养的产值会大幅度降低。加上电动车的保修期非常长,售后甚至有可能无利可图。
在自动驾驶没有大规模普及之前,开车的首要重点仍然是安全。车内娱乐最好的方式还是发挥伴随作用的音频内容。指望在车里增加视频或其他更多娱乐方式,指望驾驶员也像手机用户一样拥有碎片时间,绝大多数都是拿生命开玩笑。开车时没有碎片时间,只有生死之间。
至于互联网的重要性,在我看来,互联网其实已经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普遍了。你会每天见到别人就说“我今天怎么睡觉,吃了几顿什么饭”吗?相反,那些张嘴闭嘴互联网的人,只是声音传到了互联网,身体、思想和头脑本质上还在门外。
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更多是唤醒各行各业重视互联网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不可能再依赖规模和廉价劳动力,这两点优势已经被我们用得彻底透支了。接下来的十年,效率提升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电动车到底能不能像手机一样在国内代工生产?五年之内真的做不到。我说的前提是你想要每年销售10万辆以上的规模。如果一年只准备生产几千辆,甚至几百辆,你甚至没有必要准备四大工艺的生产线(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因为工厂帮你代工改造生产线所付出的成本,有可能高过你的年营业额。
我们也曾想过,为什么非得需要成本很高的四大工艺生产线?是否能把冲压省掉,用成本更低的管材型材实现呢?实际发现根本不可能。管材型材节省的那点成本,非常容易就被使用后带来的低下的生产效率和一致性加倍地抵消。
新加入的电动车企业不能想着去骗政府补贴,拿市面上已有的车型做个逆向,拆掉发动机和油箱,换上电池和电机,趁着政府补贴还没结束前,尽快把车卖出来,赚点快钱。若不是上述思路,就一定会考虑用新的轻量化材料。如果你选择正向研发,以电池和电机为基础从零开始打造一款结构最优的电动车,八成会考虑使用铝合金架构。
和燃油车不同,燃油车的车体重量增加,会变成车主油耗的成本,而钢比铝便宜,车企是节省成本的。电动车的车体重量增加,会直接引发电池容量增加,直接变成了车企自己背负的成本,而且是成本最高的部分。轻量化后,铝合金多花的钱,可完全从节省的电池成本中补回来。
综上所述,想要把极为复杂的电动车产出,并保证安全和品质,目前只有两条路:
一是自己从零开始建厂:从政府那里拿到土地,盖好厂房,布置好生产线,招聘和培训工人,解决好周边配套的供应链,调配生产线,开始生产。和大部分汽车厂商一样,车和家会采用这样的形式,因为车和家的生产线相对简单。
二是改造已有的工厂:上述流程中,减去拿土地盖厂房以及招聘工人的环节,剩下所有的流程和投入都不会少,因为工厂的改造费用才是大头。蔚来汽车采用的是这样的形式,主要是节约时机,投入一点也不少。
为什么同样是富士康代工,iPhone可以每年顺利生产上亿部,小米也可以生产几千万部,而锤子的T1却生产得很困难?因为苹果对生产线的改造成本、设备的投入成本、生产工程师的数量,和重建一个工厂的投入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其实无论是从零开始建厂,还是大规模改造代工厂,成本上的差别并不大。假设10万辆的年产能,造小而美车的工厂投入大概1亿美元起,造高品质乘用车的工厂投入2-3亿美元起。如果打算把产能扩大到30万-50万辆,就需要更加多的资金。
特斯拉在这两个模式中间,经济危机的时候,特斯拉花了几千万美元买了丰田在加州现成的厂房,但后期各种设备和满足生产制造的投入,已经几十倍于当年买厂房的钱了。
在满足三年的研发、测试、试制、生产,建造或改造高质量的生产线,在销售时有一个成体系的售后服务网络以及几个不错的体验店;
作为一个新品牌,你基本上没有可能在供应链那里拿到什么太好的账期(索性不如不要账期,选择让供应链降低价格),这样你就需要再准备一个季度的现金流。
综上所述,从零开始,一直到把第一款量产车销售一年,总计四年(效率已经极高了,因为汽车关乎生命安全,不是儿戏)的时间里,车和家打造的小而美的车,大概需要2亿美元的投入。蔚来汽车大概需要10亿美元的投入。车和家已经准备好了1亿美元,蔚来汽车已经准备好了5亿美元。
想要做电动车,融资能力确实是一个必要条件,这是勇气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你没勇气,也不要做电动车,因为它的难度和复杂度远超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
2015年看智能电动车,也许就和2005年的时候看智能手机一样。2005年的时候,我们用着可以待机1周的诺基亚,笑看多普达只有1天的待机时间,还有糟糕的触屏体验。
第一篇《第三次窗口》李想看清了汽车行业的趋势,不用精准,只要模糊的正确就有勇气出发;
这一篇主要内容是2015年11月李想微博公布的造车计划,能够准确的看出理想汽车成立前李想已经构思好了自己的“造车规划”,由此推断李想的造车梦最少已经做了两年有余了,创业者不打无准备的仗,先有认知上的谋划与架构,后有现实中的成果转化。
从李想微博的公布的规划,能够准确的看出关于造车的团队理念、互联网+汽车,还是汽车+互联网、收入来源、自主生产还是代工,需要花多少钱,在2015年他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思考。
关于创业是想好了再干,还是边干边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90%以上的创业者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失败的原因我见过的绝大多数对自己做的事情一知半解,热情大于认知。所以,蒙眼狂奔的结果大多数是车祸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