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能源发展的浩瀚历史中,长江大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三十年以来,该校的石油学科稳健成长,荣获17项国家科技奖,涵盖了特等奖、一等奖等多个类别,证明了其在全国能源研发领域的领头羊。校长刘勇胜在手握最新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证书时,目光坚定地说:“这不仅是学科实力的见证,更是我们服务国家战略的承诺。”近期,长江大学参与的《渤海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深部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发现》项目再次荣获国家科技奖,为学校的成就增添了新的篇章。
长江大学的石油学科发展历史能够说是从“跟跑”到“领跑”的鲜活案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钻井技术乏善可陈,定向井钻井效率低下,深层油气勘探方法匮乏。符达良教授回忆道,他和他的团队在1991年参与研发的“定向井丛式井钻井技术”便是一个开创性的技术突破,随后便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基础性成果。此项技术通过优化井网设计以及专用软件的开发,使得钻井效率得以提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长江大学的石油学科逐渐建立起“地质-工程-装备”全链条创新体系,迈向了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大潮流。
例如在2003年,长江大学与其他四所高校合并,资源整合后慢慢地发展出了一种创新机制。2012年,学校参与的“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项目更是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推动了我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开发能力。
面临全球市场的竞争,长江大学依然坚定地朝着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方向努力。石油工程学院的楼一珊教授及其团队在盐膏层钻井技术方面的研究便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该团队历时十余年,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岩屑测量地应力的方法,并研究了蠕变损伤本构方程,突破了多个国际技术瓶颈。此项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多个油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实现了国际领先水平。每一次的技术突破,都是对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贡献。
2015年,学校还与中海油联合致力于“南海高温度高压力钻完井关键技术”的研究,成功开发了中国首个海上高温度高压力气田,极大提升了国家在海域资源勘探上的竞争力。李中工认为,这一技术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国际垄断,还为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数据表明,长江大学的科研成果已成为推动我们国家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动力,相关成果大范围的应用于全国多个重要的油田里。例如,余维初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化学固壁与保护油气储层的钻井液技术”实现了在全国80%以上的油田推广应用,解决了多个现场应用中的瓶颈难题。此外,设备领域的突破也促使页岩气抽采成本大幅度降低,真正的完成了技术的国产化。
与此同时,长江大学注重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共建实验室、共享数据资源使得技术创新更加贴近产业需求,推动了更为紧密的“政企研用”融合发展。这种合作模式提升了技术的转化效率,推动了中国油气行业的持续进步。
在全球对双碳战略目标的迫切需求下,长江大学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布局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体系,力求为绿色未来贡献力量。这一全链条创新平台助力了油气行业的绿色转型,打开了能源领域更为广阔的前景。
拥有70000余名专业人才的长江大学,在能源领域甚至为中国海油、国家管道公司等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毕业生在各自领域中崭露头角。在这样的育才战略下,学校不断引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并逐步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梯队,推动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
“30年斩获17项国家科技奖,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长江大学的成就不仅是科研的结晶,更是国家战略需求的回应。长江大学正以服务国家能源事业为己任,着眼于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智能检测与控制等领域。这一使命驱动着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长江大学无疑将在未来继续书写辉煌的能源报国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